秦始皇一扫六合,天下归一之后,他决心将各个方面都“统一”起来,他命令丞相李斯,开始大刀阔斧的将各国的文字统一为小篆,简化了之前大篆的形体,并完善了其僵硬的线条,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字。之后,汉字又经过了被称为“隶变”的变革, 标志着汉字古体时代结束,随后的行书、草书,则是中国古人的肆意之作,虽然张扬随性,但是艺术价值也很高。
中华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,每个汉字的字体演变,都附有其特定的含义,所以即使随着朝代更迭,字体在不断改变,其根本的含义是一成不变的,所以也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。就像近现代的汉字简化过程中,虽然会有些人觉得不习惯,但是大家都能理解,为了更便捷的将汉字作为工具,简化汉字是一个利大于弊的事情。不过,如果要打算“生造”出一个字来,那就是两回事了。
历朝历代的皇帝中,就有几个造字的先例。南汉开国皇帝刘龑(yan三声),这个“龑”字就是他自己生造出来的,据说在他在位期间,算得一卦,在《周易》中解释为“飞龙在天”,于是他造了一个“上龙下天”的“龑”字作为自己的名字。提起造字的君主,武曌自然是一个典例,她意指自己如同“日月凌空,普照大地”,这就是“曌”的含义,虽然字典中收录了这两个字,但如今已经基本没人再用,所以可以看作是“死”字。
但是皇帝造字中,有一个特例,那就是杨坚造“隋”,公元581年的二月,隆冬时节的大兴城(西安)滴水成冰,北周静帝的王位到了尽头,他被迫禅位于丞相杨坚,北周就此灭亡。新王登基,最重要的一件事情,莫过于定国号,此时的杨坚认定了一个字,那就是“随”,可就在他下决定的时候,他忽然又觉得“随”字带“辶”旁,有“走”,不稳定,流离的意思,不吉利,于是他思虑再三,用“隋”代替了“随”,自此,“隋朝”被记录在了中国的史册中,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“隋”字得到了人们的认可。
提起刘龑,大家都知道他是南汉开国皇帝,南汉高祖;提起武曌,大家都明白她是女帝武则天,可是龑和曌,一般人不知认识,故此,他们都已经成为了死字,人们提起他们,都喜欢称呼他们是南汉高祖和武则天,要说起中国历史,隋朝 ,是谁也绕不过去的话题,所以“隋”这个字虽然是生造字,但却比前两个字更常用,属于高频词,也是必须使用,无法更改的字,它必将随着中国的历史,流传千万年,永不消亡。
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,本文撰写:特约历史撰稿人:晋小舟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